中央大學教授陳德懷創設的IDC基地教室裡,在每堂課開始 10 分鐘,師生都要拿書閱讀。IDC 的教學方法落實在校 4 成時間都要看書。一件看似簡單的博覽群書,卻是立基於陳德懷研究 30 年的人工智慧研究。
陳德懷將以現在計畫主持的「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Interest-Driven Creator,後簡稱 IDC)作為種子模範,目標在台灣推廣 50 所 IDC 學校,讓更多人都能選擇就讀得起、又能因應未來世界的實驗教育。
陳德懷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強調,「所有學習的事情都和興趣、喜歡有關」,多數人都只有說,很少人做得到,就像每個人都知道讀書好,但真正終身閱讀者又有多少?他說,IDC 的課堂教學就是落實興趣閱讀、博覽群書這件事,並示範最重要的閱讀身教。
「如果當老師在學生面前看一本書,學生便認知到,知識是重要的,連老師都一直在學習著,這就是身教的真諦。」
陳德懷指出,老師也該是示範不斷學習的人,學生會好奇老師正在看什麼書,師生間討論彼此正在接收的新知,教室團體內時刻瀰漫著閱讀氣氛,「即使不想看書的孩子,也會因鄰座的同學正專心看著書,自己無聊也就拿起書,然後就看進書的世界去了」。
「孩童拓展視野的方式就是博覽群書,並透過聊書等活動,讓新知內容與舊知產生連結的能力」,陳德懷從人工智慧觀點分析,一個新資訊透過討論,會累積更多想法及內容,「學童在這過程,不僅學會溝通組織歸納表達,團體針對同一件事討論,經由不同人的看法及回饋,每個人能開啟更多想法,獲得的就越來越多」。
仔細檢視,看似簡單的閱讀,確實不容易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挪出更多的時間來落實「長時間博覽」及「深度的討論」。在陳德懷的想法裡,教育不該只有拔尖,應包含扶弱,把每一名學生都帶上來。
陳德懷強調,未來的世界在全球化影響下,貧富差距、社會兩極化、地球環境不穩定等情況加劇,加上網路化加速發展,當地球人都是一家人時,一己之私的思維恐無法生存。
「IDC 的特色強調身教、興趣、創造和習慣,以讓下一代孩子能擁有正直、承諾、創新和團隊的內涵價值」。陳德懷說,未來的世界,人們必須追求和平共處並與地球共存,「具備正直、同理心、待人如己的人格特質,才有實現自我的機會」,一旦培養出與外界連接的良善溝通及品格習慣, 「創造其實不難,就只是整理歸納整合罷了」。
「小學時期處於高度模仿行為的階段,家長和老師的角色很重要」。陳德懷說,IDC 學童都可透過教室的借書系統刷條碼借書回家,家長也須配合貫徹「家庭 MSSR」,一旦閱讀時間到,家長也要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閱讀,也有 IDC 家長分享,「因為學校強化了身教,現在回到家是孩子叫我們念書,閱讀時間一到,父母若沒在看書,孩子會覺得爸媽很奇怪」。
除了 MSSR,IDC 數學課採用中央大學明日星球團隊研發的「數學島」數位平台進行,學生在校或在家都可登入學習。「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能樂於自學」,現在許多 IDC 課程或夏令營都由前兩屆 IDC 家長們自發性參與,協同籌備,一起和陳德懷走在圓夢的道路上。
事實上,IDC 在臉書社團「小一聯盟」上的詢問度頗高,原因在於 IDC 低年級學童透過大量且廣泛的閱讀,表達在寫作的能力與創意,已超過同齡者許多。陳德懷過去曾向別的學校借班實驗一整學年的結果,他說,「IDC 實行的方式,能讓六年級學生有國三的實力,我都不覺得奇怪」。
陳德懷認為,網路只是讓全球人類得以連結的「工具」,人腦必須自己學會如何連結,才可能達到有效率的學習和創新,「一旦讓學童樂於學習、自主興趣吸收後,具備了實力,未來即便是面對傳統考試,只要在最後階段教他應考技巧即可,大可不必針對考試分科執行教育」。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