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羅慧雯,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最近,國際媒體半島電視台製作了一個名為「台灣:間諜、謊言與兩岸關係」的專題,揭露了在台積極活動的愛國同心會、統促黨等組織的背後是中國的資助與支持。
而中國的用意就在製造台灣社會的動亂與衝突。
半島電視台是一個位於中東卡達首都杜哈、強調不跟隨西方主流觀點的電視台,911 之後賓拉登的獨家新聞讓它被世界看到,一舉成名,其報導品質也有一定的水準。台灣媒體向來喜歡翻譯或引用外媒的報導來「證明」國際對台灣的重視,但這一次,卻很少媒體這麼做 。半島電視台發佈這專題已有一週,到 9 月 13 日為止,台灣僅有《上報》、中央通訊社、《自由時報》、《大紀元》、新唐人等少數媒體引用半島電視台的內容。
難道這則報導沒有新聞價值嗎?
新聞學教科書裡所說的新聞價值不外乎是接近性、顯著性、衝突性、影響性。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半島電視台的這個專題都具有新聞價值。
所謂接近性指的是離閱聽人越近的事閱聽人會越有興趣,地理上的接近或心理上的接近都算。此專題探討的是在台灣標舉「統一」的各種組織活動,當然具有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該專題也揭露了愛國同心會的活動受到中國資助的事實。記者以臥底採訪的方式讓觀眾看到身為愛國同心會秘書長(兼總幹事兼執行長也是共同創辦人)的張秀葉,親口說出她知道接受中國資助是非法行為,因此中國是透過台商間接資助愛國同心會的活動。專題所傳達的這個訊息具有相當的顯著性。張秀葉在台灣街頭是知名人士,她長期在 101 大樓以及其他著名景點高舉五星旗、辱罵法輪功學員,早已引人反感。在此專題中則首度證實她的組織受到北京當局的支持。而這些組織長期在台灣製造動亂與衝突,激化社會的對立,影響國家安全,也可能衝擊 11 月的九合一選舉,當然具有影響性。
其實新聞價值高卻不被台灣媒體青睞的例子不少。例如 709 案,這是六四之後發生在中國最大的一次抓捕維權律師的事件,發生時間在 2015 年 7 月 9 日凌晨起,至少有 23 省、超過 300 名的中國律師、律師事務所人員、人權捍衛者和家屬,突遭公安當局約談、軟禁、監視居住、逮捕、強迫失蹤等。該事件讓國際社會震驚,紛紛表示強烈譴責和抗議。但在台灣,有多少人知道這事件呢?又有多少媒體關注此事件呢?
電視媒體靜默不語之外,理論上較能深度報導的平面媒體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教授針對台灣四大報的 709 案報導做內容分析,分析事件發生一年內台灣媒體的報導數量和立場。研究發現,四大報中只有《自由時報》的報導則數超過 10 則(《自由時報》一年內共報導 15 則),《蘋果日報》有 5 則,《聯合報》有 6 則,而《中國時報》僅有一則。就一整年的數量來說,台灣媒體對中國現狀的揭露遠遠不及國際媒體,更何況字數都偏少,篇幅都不大。 此研究中最發人深省的部分是張教授針對媒體主管深度訪談的結果。媒體主管說不報導 709 案是因為台灣民眾不關心中國的人權、報導了也沒市場。或說,怕北京不高興。
台灣不是號稱人權立國嗎? 究竟是人們不關心所以媒體不報導?還是媒體本身出於某些因素不做報導,而導致人們因為不知情而不關心?怕北京不高興就不報導,不就是自我設限、自我審查嗎?
今年二二八當天,中國公佈惠台 31 措施,台灣的李惠仁、呂培苓導演也在同一天發表《并:控制》紀錄片。這部片子描述賣禁書的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被失蹤」,以及周子瑜、戴立忍與李明哲等台灣人受到中國政府壓力或迫害的事實,凸顯中國對港、台社會無孔不入的控制。片中有一段「戴立忍事件」的探討,令人印象深刻。
2016 年台北電影節頒獎典禮的前一天,戴立忍因被指涉為台獨分子,遭到中國電影《沒有別的愛》製作單位換角。因紀錄片《蘋果的滋味》獲獎的李惠仁以為在電影節活動中眾人會聲援戴立忍,沒想到大家一聽見「戴立忍」這三個字,不是選擇拒答,就推託還要趕行程,讓他當下決定更改感謝詞。
李惠仁拿到獎座的第一句話是「還好我在台灣,因為《蘋果的滋味》不僅碰觸台獨、藏獨、疆獨、法輪功等議題,就連六四天安門事件也照講不誤,如果是在對岸,很可能已經被自殺、被失蹤,……這幾天我感觸其實非常深,也很難過,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那麼畏懼技安,每個人都讓他說『你當大雄好了』,對不起,那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是大雄。」
從 709 案到戴立忍事件,半島電視台揭露統促黨的背後力量,這三件事已呈現出台灣媒體與民心的逐步麻痺化,似乎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狀態。
所謂逐步麻痺化指的是,起先對中國內部的人權問題無感,然後對在中國發展的藝人之遭遇抱持冷漠,最後演變成對我們身邊的黑幫轉型為共幫並侵蝕台灣民主這樣的切身事務也變得淡然。
台灣人是對民主太有信心了,太勇敢了?還是對民主價值完全無感了?值得大家省思 。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