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家團隊打造出的海嘯速算系統,在地震發生後 3 分鐘內算出海嘯的浪高、影響範圍等數據,速度跟精準度都是世界級,甚至比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還快。
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近期遭規模 7.5 強震及後續的海嘯襲擊,死傷慘重;2004 年的南亞海嘯造成數十萬人死亡;1960 年智利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更侵襲到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等國家,導致重大災情,台灣雖然都沒有受到波及,但不能低估海嘯的預警性。
這次印尼海嘯造成的死傷超乎預期,預警系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台灣早有一群專家看到海嘯對民眾的威脅,協助中央氣象局開發出先進的海嘯速算系統,結合地震系統,地震發生的 3 分鐘內,就能計算出後續海嘯的影響範圍、強度、抵達台灣的時間等,以近海海嘯抵達台灣最快 15 分鐘來算,可爭取到的避難時間綽綽有餘。
這套系統採「最糟情形預測」,不會像印尼一樣提早放鬆戒備,反而比較有可能出現「狼來了」情形,以更謹慎小心的做法把海嘯傷害降至最低,主導這套計劃設計開發的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說,「這套系統運算速度早就超越先進國家」,而且目前技術已經輸出到越南、菲律賓,而印尼和泰國則在協商當中。
這套系統搭配其他輔助預測方式,才能減少「狼來了」誤報情形,像是在海上放置海嘯浮標,海嘯浮標在海嘯經過時可回傳精準訊息,但假使放置的密度不足,可能就會影響預測結果。
吳祚任表示,海嘯浮標需要放在較遠的外海才能提早偵測,台灣正跟美國商談希望能被納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海嘯浮標預警系統(DART)範圍裡,除了加強預測資訊準度外,同時也在美國協助下,在太平洋海域和馬尼拉海溝放置海嘯浮標。
除了海嘯浮標,海纜觀測系統則是日本積極在發展的海嘯預測方式,利用海底電纜結合預警偵測器,有效掌握海嘯動態,台灣也有在做,不過,建置成本非常昂貴。吳祚任分析,粗估 100、200 公里的電纜建造經費就可能達新台幣數 10 億元,台灣已經完成部分海纜,但要涵蓋到整個台灣有一定難度。
台大地質科學系主任吳逸民則分析,發生的海上的地震不一定會引發海嘯,通常地震規模至少要 7 以上,且震源深度不能太深,得要是淺層型地震,政府需要針對海嘯做好可能的風險區域,並透過預報系統及早掌握,讓民眾可以即時避難疏散,把傷害降至最低。
至於民眾遇到海嘯該怎麼辦,根據消防署整理的海嘯防災須知指出,民眾在地震後應隨時注意海嘯警報,確定海嘯警報發布後,應立即停止所有的海上活動,包括觀浪、捕魚等並離開海嘯可能影響的範圍。
疏散撤離時應優先考慮鄰近的堅固高樓,假使沒有則盡量朝內陸高處避難;短距離避難則應避免使用車輛,因為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且車輛被海嘯捲進海中時,人員不容易脫困。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