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的真相─解碼直播拍賣專題之二
直播拍賣風行,人氣直播主臉書追蹤人數動輒十幾萬人,愈來愈多商家搶搭熱潮,讓直播成了時下最夯、最吸金的新商業模式。但民眾喊 +1 購買的背後,卻也衍生出不少消費糾紛。
手機螢幕裡賣家喊得激動,網友的回應也此起彼落,吸引民眾薛先生跟著喊 +1,「我覺得我可能腦波比較弱吧,因為他們有非常棒的銷售能力,會無限放大商品的優點,乍聽之下你會覺得價錢非常便宜。」薛先生笑說,自己總是很容易就跟著下標。
直播消費爭議倍增 退換貨占7成
刺激衝動購物的直播行銷方式,不僅商機暴漲,消費問題也隨之增加。根據行政院消保處統計,106 年直播購物爭議有 50 件,107 年不到 8 個月,已累計 61 件,消費糾紛暴增,其中高達 7 成都是因為商品有瑕疵,及賣家拒絕 7 天內退換貨,其次則是廣告不實誤導而衍生的糾紛。
行政院消保處處長劉清芳強調,直播屬於通訊交易,賣家應依據消保法第 19 條規定,除在 7 種例外情況下,包括易腐敗、保存期限短、書報雜誌或已拆封影音商品、電腦軟體和衛生用品等等,其餘商品都應給予消費者 7 天鑑賞期,並在直播當下充分揭露資訊。
臉書定位社交平台 無實名制難溯源
但無論是哪一種糾紛,由於社群平台直播購物,交易紀錄只在拍賣影片裡,如果業者下架影片,消費者又沒有留存,將難以追究,更麻煩的是臉書無實名制,即使消費者求助消保處或消基會,臉書若不願提供賣家資料,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臉書是國外的業者,在台灣是沒有人管的,而且他們界定自己是一個社交平台,不是一個購物平台。」台北市主任消保官何修蘭無奈表示,目前臉書與台灣的合作僅限刑事部分提供警方查緝,無法擴及其他行政部門,若少了物流或金流第三方業者,根本無從追溯賣家資料。
消基會處理申訴個案時,也遇到類似情況。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游開雄舉例,有民眾透過直播購買電腦,卻沒收到正確商品,回頭找直播主才發現,在臉書無實名制的情況下,根本找不到賣家。
游開雄表示,即便消基會發函給臉書業者,通常只會得到制式回覆,「他們講的就是那套,因為母公司在美國,公司的政策都是跟著美國母公司,我們的資訊、伺服器全部在那邊,無法提供。」
臉書公關在面對記者相關詢問時,相當低調,並未做任何回應,僅提供臉書社群守則等資料供參考。
直播互動有趣無疑心 真偽摻雜受騙
另一種常見的直播糾紛,是賣家販賣仿冒精品。「這些全部原廠,阿邦師不賣仿的,各位,我們每一個商品都有證書。」知名二手精品集團阿邦師在直播時口沫橫飛,再三強調不賣贗品,卻被一百多位消費者指控賣假貨。
受害者林小姐表示,2016 年時,覺得直播有互動,好玩又有趣,首次下單花四萬多元購買一支精品古董錶,但第一次向阿邦師購買精品,就買到假貨。
「當下我有問拍賣官說,這是真的或假的,他告訴我這是真的,又標榜說它的錶冠是藍寶。」林小姐說,後來找了珠寶業朋友測試,發現錶冠根本不是賣家說的藍寶石,只是一般塑膠材質。
阿邦師自開鑑定書 詐逾三千萬
林小姐提出質疑後順利獲得退款,但當時以為這只是二手收購的個案問題,不疑有他,又陸續花了近百萬購買精品後,才驚覺阿邦師的商品有真有假,加上她的姐妹淘也在阿邦師直播上,以市價不到一半價格買到假精品,於是召集其他受害者開記者會控訴,也在網路成立自救會。
警方偵辦發現,阿邦師集團為取信消費者,涉嫌成立精品鑑定中心替仿品開保證書,不法吸金逾三千萬。保二總隊刑警大隊長李泱輯表示,這一百多件案子,阿邦師推託都是寄賣品,或店員在店面收購到的二手品,卻拿不出任何交易單據證明,謊言不攻自破。
類似案例愈來愈多,為揪出不肖業者,警方 2017 年開始在深夜時段監看網路賣家。根據警方統計,106 年查獲直播賣仿品有 5 件,但 107 年截至 8 月底,件數已飆升至 48 件。
假冒賣家詐騙 境外洗錢抓不到
不過,除了賣家詐騙案,臉書直播拍賣也被詐騙集團盯上,假冒賣家要求匯款的事件時有所聞,這類詐騙有些是利用境外洗錢管道,警方查不到境外交易紀錄,也難以追究刑事責任。
科技日新月異,法規訂定的腳步不及科技發展速度,儘管政府已開始正視直播交易產生的問題,但寄望制度規範外,民眾也有必要提升自我消費意識,下標前睜大眼睛,先替自己把關,別成了待宰肥羊。
(中央社)
延伸閱讀: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