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2013 年提出的大戰略。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組建容納多國,廣及歐亞非的跨國經濟帶。
一帶一路能讓中國以發展他國基礎建設之姿消化改革開放後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確保中國的能源、糧食供給量與補給線,可以視為「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加強版。
自習近平倡議五年以來,中國官方與民間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大堆研討會與跨國合作計畫,什麼都要跟一帶一路扯上關係,一時之間風風火火,但迄今除由於規模的宏大,所遭致中國想擴張政治軍事影響力的猜忌外,更對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發出質疑。
一帶一路目前最大的問題首先在於債務問題。一帶一路涉及國家多半仍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本已不甚健全,為短期完成大型基礎建設,又須向中國大幅舉債,使國家財政惡性循環,陷入不得不租借港口或出售礦產等戰略性資產的困境。
因此,為再斟酌基礎建設的必要性,印尼雅加達到萬隆高鐵延宕、馬來西亞暫停東海岸鐵路建設、斯里蘭卡民眾抗議租借漢班托塔港予中國、巴基斯坦新政府考慮停止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尼泊爾取消中尼合建水力發電廠計畫、緬甸同樣重新簽訂中緬合資的萊比塘銅礦、擱置密松水電站與重新評估「皎漂港」深水港建設。這尚不論深陷中國債務,已債台高築的蒙古、寮國、吉布地、馬爾地夫、蒙特內哥羅、塔吉克、吉爾吉斯等國。
其次,也是真正的「魔鬼藏在細節中」,乃經濟收益問題。中國人太「精明」,我參訪寮國時,寮國人民已驚覺泛亞鐵路中線的「中老鐵路」(中國昆明至寮國永珍)由中國銀行融資,支付給中國建商與中國工人,「一條龍」的生產模式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有限。更甚者,鐵路沿線早被中國人進駐並瘋狂炒地皮,利潤「滴水不露」地進到中國人口袋。此外,或是如我在黑龍江綏芬河親眼目睹,大批「倒爺」在身上穿滿 5、6 件上衣長褲,大批中國製商品運往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佔據當地市場,更擊潰當地輕工業。
我投資的緬甸也對中國人大為反彈,緬甸友人親口表示中國的投資在緬甸相當敏感,先是因多半與過去軍政府有關,其中弊病貪腐叢生,其後則是如同上述並未達到促進當地工作機會,契合當地發展的期望。再者,部分基礎建設如泛亞鐵路西線(自中國大理至瑞麗,再延伸至仰光或皎漂港)迄今也僅止於雲南段,口惠而實不至。
當然,由於東南亞多國的技術尚未到達一定水準,且工人的生活習性也不見得如同勤勉逐利的中國人,但既取之於民,便應用之於民,無法與當地發展結合的投資,只會如同緬甸人民般深深感到中國人競爭的威脅。
而中國一帶一路在東南亞的頓挫,卻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契機,但仍須牢記兩點:
深耕東南亞
如緬甸由於經濟改革速度過慢、羅興亞人危機遭國際輿論抨擊,翁山蘇姬光環盡褪,以及國際經濟情勢混沌不明,致使經濟發展力道未如期許,但在新台幣與美金匯率相對有利的當下,卻仍是投資的良機。且因貧富差距大,大城市如仰光甚至能接納新創或電商產業,鄉間更是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得以發展之地。
雨露均霑
當地投資,務必使用當地勞動力,創造當地工作機會,並著力於公益事業,贏得當地民心。甚至還應該傳授非核心技術,如緬甸亟需的畜牧業或獸醫學等,形成生命共同體,體現出與攫取式的經濟殖民主義不同之處。
總而言之,由於規模過大,中國一帶一路必不會「全部」成功,同樣必不會「全不」成功,雖然也有在東南亞的頓挫,卻亦有亞投行與中國經中亞至東歐,深入至萊茵河畔的鐵路運輸之成功,以及在非洲的銳意與長期經營。而台灣新南向政策恰好與一帶一路有部分重疊。一帶一路頓挫之時,正是我國的新契機,深耕東南亞,就在此時!
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中國「一帶一路」接連受挫 台灣應把握新南向契機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