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22日起台灣美術雙年展 「野根莖」梳理多元藝術史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台灣」向來歧義、混雜且多元,難以定義。將從 9 月 22 日起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 2018 台灣美術雙年展,以「野根莖」為題,梳理當代藝術社群、藝術事件間如何串連,以及台灣藝術史錯綜複雜的脈絡發展,就好比撥開覆蓋地面的「泥土」,觀察「植物」如何生長,具有哪些詮釋的意義與空間。

「野根莖」由客座策展人龔卓軍與國美館研究人員周郁齡共同規劃,並邀請王品驊與陳宣誠擔任協同策展,展覽內容從不同角度探索,延伸為「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與「野家屋」等五個子題。周郁齡說明,「野」有很多層次,可能是去中心化、非主流脈絡的,也可能是反政府的,或沒被美學語言所馴化。

「野根莖」策展人暨國美館研究人員周郁齡。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兩位策展人也援引參展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在其著作《混濁》的文字:「山的後方,我們不瞭解,到底生長些什麼?海底的深層,我們不清楚,隱藏些什麼寶藏?那些被泥土掩蓋的祖先,潔淨的皮膚已經漸漸失去。」訴說「台灣」在各個族群、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織影響下,是幾乎無法界定的語彙。

拉黑子・達立夫,〈海 美/沒 館〉,2018年。
圖片來源:拉黑子提供,顏霖沼攝影

「野身體」以 1987 年解嚴後發生的非主流藝術行動為起點,邀請表演藝術團體「身體氣象館」參展。該團隊透過影像裝置、建築構成、拼貼文本,構成時間與地理的交疊場域,回溯當年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在荒廢場址,自動自發地開展關於身體、蒙太奇觀念、政治隱喻的「拾月」行動。

麓岸部落屋 天地為家

當代藝術家們常以身處的山岳、海洋、荒野、漂流木、海廢或昆蟲等元素,作為創作材質或形式。在「野山海」中,藝術團體「東海岸,佑!」將 15 公噸的漂流木運到國美館戶外,於一個半月的時間內,集體搭建「麓岸部落屋」,傳遞台灣原住民群聚生活、集體勞動、天地為家的概念。

東海岸佑,〈東海岸,佑! 一起一起,自己自己〉,2018年。
圖片來源:東海岸佑提供

在「野星叢」中,藝術家蘇予昕透過系列作品《河流摺》,重複描繪河流於不同時空的可能樣貌,宛如繪製新地圖般,試圖鬆綁特定的地域。「每個時代的每條河流、每片土地都曾被佔領與擁有,每棟建築物、每條街道巷弄都可以在 Google Map 找到。」蘇予昕不禁試問,在這個被佔領的時代,藝術家還能進行探索嗎?抑或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要如何有別以往去探索?

穿越時間 遊走身份認同

蘇予昕認為,必須從個人經驗出發,才能在全球化與在地話不斷交互作用的狀態下,重新想像所身處的環境是什麼模樣,或對眼前的風景提出新的可能。她也形容,這很像在閱讀一張內容立體且豐富的地圖,這個地圖不是經線與緯線構成,而是試圖穿越不同時間的錨點,在不同的身份認同之間不斷遊走。

藝術家蘇予昕。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野根莖─2018 台灣美術雙年展

  • 日期:2018 年 9 月 22 日-2019 年 2 月 10 日
  •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 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