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能源轉型成功與否 學者:第三接收站是關鍵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爭議不斷,學者指出,台灣應發展區域供氣模式,降低南氣北送、中氣北送帶來的系統風險,從長期系統配置是否完善來看能源轉型,第三接收站是關鍵指標。

商研院今天舉辦能源轉型與第三接收站開發計畫專家座談會,中油、台電及多位專家學者今天示警,指出台灣天然氣接收站設備利用率超過 100%,與國際上正常利用率 60%、70% 相較風險更高。

中油天然氣執行長廖惠貞以同為天然氣進口大國的日本、南韓為例,日本目前有 34 座天然氣接收站,利用率 40%,南韓則有 6 座接收站,利用率 30%,台灣則只有 2 座接收站,利用率 103%。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副所長陳詩豪並指出,一般而言,供應端「越接近需求端越好」,即使無法達到廠站合一(燃氣電廠及天然氣接收站),至少也要發展區域供氣模式,但現在北部燃氣都是依靠南氣北送、中氣北送,會使系統風險增高。

陳詩豪說,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國能源政策核心,台灣能源多仰賴進口,相對脆弱,但過去民眾對此無感,「是因為我們有很強的安全管理措施」,並不代表系統沒有風險,「長期系統配置是否完善」是重要關鍵,而台灣的能源轉型能否成功,「三接是關鍵設施與指標」。

此外,台電也試算第三接收站無法供氣狀況下的備用容量率,在 2022 年及 2025 年都可能受影響降至 12.6% 及 11.5%,低於法定目標值 15%。

代表產業界出席的光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恩國也表示贊成興建第三接收站,他說,中國近年開始實施高強度環保政策及查稅工作,使早前到中國投資的上市櫃公司出現逃難潮,這些公司大多會選擇轉為投資新南向國家、美國,或是回台投資,但台灣「缺電」始終是令產業界感到憂心的問題。

王恩國表示,產業界支持興建第三接收站來穩定供電,也支持發展再生能源,不過,政府規劃在 2025 年就要將再生能源占比拉到 20%,「我覺得難度很高」,建議考慮儲能等不同替代方案,完善能源轉型計畫。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