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上任甫兩年,立法院總算通過軍、公、教、政務人員的年金改革修法,並將於 2018 年 7 月 1 日同步實施。減少已退休人員的已領所得,當然是何其重大的衝擊,但年金改革能不做嗎?
平心而論,無論是軍、公、教、勞,各種行業別的年金制度都是建立在「繳少領多」的基礎上。或許有人會質疑,勞保年金頂多月領 3 萬餘元,多數人是 2 萬餘元,遠不如軍、公、教退休金。可是別忘了,勞保有投保薪資上限,最多每月只需繳付不到千元的保費;簡任官、將官每月提撥的金額可多達 4、5 千元;就算是納入 18% 優存,勞保領繳失衡的比例,還是大於軍公教退撫。
台灣的年金制度與各先進國家一樣,都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衝擊,而瀕臨破產邊緣。18% 優存是奠基於發展中國家對經濟長期、高度成長的樂觀期待;退撫制度則建立在「隨收隨付」的基礎上。然而,當台灣步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後,經濟成長率就只能在 2%、3% 間徘徊,當年動輒 2 位數的成長率、利率早就是天方夜譚。再以公務員為例,全國公務員總數長年維持在 30 餘萬人,但退休公務員卻在短短 10 年間,從每年 7 千人攀升到 1 萬 1 千餘人;退撫基金的支出,因此從每年 2 百億元暴增至 7 百億元。
這還不是最慘的狀況,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高齡化的速度遠逾歐美各國,目前只要 5.6 個青壯人口扶養 1 位老年人口;但 45 年後,將是 1.3 人扶養 1 人。這樣的人口結構趨勢,別說現在需要進行年金改革,恐怕 3、40 年後,恐怕勢必還有一波更慘烈的改革。
年金的本質就是世代互助,不管是退撫基金或稅金,都是靠在職者繳付給已退者支用。要是已退者不斷膨脹、在職人口日益萎縮,能夠不改嗎?
回頭看看這次的年改。公、教與軍確實有差。先完成修法的公、教年改,已退人員平均會被刪減 2、3 成,幅度其實很有感,但改革還是有 10 年的過渡期,最終的退休所得還是能使多數人維持高於一般水準的退休生活;除非是拿退休金替兒女繳付房貸,否則這樣的改革並不至於讓退休人員晚景淒涼。
軍人年改卻在高度國安考量下,一再精雕細琢,最後反而拉高現役人員的退休待遇,使年改轉化為「軍人保障法」;並由總統府強勢主導,壓下所有不滿改革幅度太小的雜音。
這也無可厚非,公、教再怎麼年改,還是一堆人想擠進這個窄門;國軍待遇再怎麼優於職場平均,募兵始終無法滿額。政府當然有責任耗費更大的社會資源來維護國家安全,最後還是要用全民的稅收來埋單。
最後講到被外界加諸許多錯誤偏見的勞保年金改革。勞保年金因為較晚設計、施行的,早已納入比較進步的機制,例如保險費率調升機制、薪資採計最高 60 個月、起支年齡 65 歲。因此勞保年改的內容相對簡單,僅將費率上限從 13% 拉高至 18%、薪資採計期間延長至 180 個月。也因為勞保年改沒有刪減已領年金的內涵,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樓地板」。
勞保年改引發的反彈在於,雇主提撥的金額會因保險費率調升而增加;長期低報、僅 60 個月高報的職業工會被保險人會直接遭受衝擊。就前者而言,勞保「繳少領多」本就是既定的事實,若不願提高保險費率,最後還是要由國庫(全民稅收)來支付;後者本來就是慷國庫之慨的詐騙行為,一點都不可取。
然而,勞保年金改革的幅度不高、成效有限,又易遭民粹操弄而徹底失焦。是否要硬著頭皮改下去,還是直接交給全民承擔?政府必須三思而後行。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