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化療或放療的癌症病人大多會有癌因性疲憊,同時有睡眠障礙。研究發現,重視呼吸、冥想和肢體伸展的瑜伽有助改善這兩項因癌症治療導致的副作用。
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林柏汝(PO-JU LIN)2017 年時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口頭發表研究計畫,證實輕中強度瑜伽有助緩解癌因性疲憊和睡眠品質,她更進一步發現瑜伽能幫助改善癌因性疲勞有部分原因是因病人的整體睡眠品質改善,減少日間功能障礙。
今年她再度到 ASCO 發表簡報,探討血液中能量代謝因子和癌因性疲憊的關聯性,並嘗試用運動搭配營養學,想為癌症病人找到消除疲憊的方法。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在 2015 年的調查發現,高達 92% 的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有 83% 病患曾嘗試改善疲憊,卻僅約一半病患主動向醫護人員提到疲憊情形,更有 1/4 病患是需要有藥物協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症。
在美國,癌因性疲憊逐漸受重視,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瑪斯遜(Karen Mustian)領軍的團隊已證實,包含瑜伽、氣功在內的運動有助改善睡眠障礙和緩解癌因性疲憊,且效果比藥物治療更為有效。
此團隊在一項針對 321 名有睡眠障礙癌症病人的研究中發現,每週做 2 次 75 分鐘輕中強度瑜伽,連續 4 週後,癌症病人的疲憊及睡眠品質有顯著的改善。
參與這項研究的林柏汝說,在瑜伽改善癌因性疲憊的效用中,有 22% 的效果是因整體睡眠品質改善了。其中又以改善日間功能障礙的作用最為明顯,有 37% 的疲勞改善是因病人日間功能增強減少了午睡的需求。
在實驗設計中,採用的是一般哈達和修復瑜伽,包含呼吸、動作和冥想,重視內在的調息加上部分的肢體動作,讓癌症病人的生、心理都能得到緩解效果。
不過,林柏汝提醒,瑜伽的種類很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身體狀況也會不同,運動處方都必須量身打造,並非各種瑜伽都適合,需要諮詢專業人士。
運動對改善癌因性疲憊的結論毋庸置疑,林柏汝說,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癌症病人「能運動就要動起來」,很多病人會自認體力不濟,無法應付運動所需;但研究已經證實,癌因性疲憊不會因為多休息就緩解,但只要持續運動,提升肌力和體力,有助緩解疲憊。
林柏汝說,對於本來已有運動習慣者,在癌症治療後應重拾運動,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慢慢增強;若本來就無運動習慣的病人,就算只是每天多走路 5 分鐘、10 分鐘,逐漸拉長時間,也會比不運動來得好。
癌因性疲憊症是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的癌症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可能出現憂鬱、食慾不振、沒有體力等生、心理症狀,且可能持續數個月至數年,病人也可能因為疲憊感太嚴重,只好中斷治療,影響治療效果。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