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處境艱難,但團體與個人提供的協助,為台灣在外國草根階層贏得友誼。在印尼,台灣農技團輔導當地農民改善生計,台商慈善團體賑濟貧民與辦學扭轉青年命運,讓受惠民眾感念大讚「台灣,有你真好!」
印尼台商組成的三輪慈善基金會長期深耕,遇天災即發起賑災活動,平日也深入貧民區,幫助印尼的弱勢民眾改善生活。
記者曾隨基金會人員前往雅加達中區的加雷登辛(Karet Tengsin)貧民區,當地民眾生活貧苦,狹窄陰暗的巷弄裡,往往 3 坪大的空間就是全家棲身的屋舍。
居民阿里爾(Ariel)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每年雨季,這處社區逢雨必淹,家裡的水桶和鍋碗瓢盆全部派上用場,用來清除積水。
阿里爾無奈笑說,政府抽水機數量有限,村裡沒有抽水機,只能靠當地民眾徒手清理污水,恢復生活。
三輪慈善基金會在兩年多前,捐贈多部抽水機給加雷登辛區居民後,包括阿里爾在內的村民,現在不用擔心雨季的淹水窘境。
「我知道你們是贈捐廁所和教室的台灣人。」雅加達近郊唐格朗縣(Tangerang)另一頭,弱勢民眾看到基金會志工穿著「三輪慈善基金會」字樣的背心,就知道又是台灣的善心人來幫助他們。
三輪慈善基金會去年在唐格朗縣捐贈學齡前教室,讓兒童提早接觸團體生活及學習知識,到了晚上,教室則變身為村落婦女的上課場所。
「印尼兒童坐在新教室裡笑開懷的眼神,讓人忘不了。」三輪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鐘文燐說,教育是國家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學習和環境關係密切,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習成效。他說,改善學習環境是台灣人能為印尼小朋友做的事。
雖然台灣和印尼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不過,三輪慈善基金會持續幫助印尼弱勢民眾的善心義舉,就是成功的國民外交,受惠民眾提到台灣就豎起大拇指。
基金會執行長賴煥澤說,印尼人原先認為外商只會來印尼開工廠、壓榨勞力,但事實不然。台商有愛心,三輪慈善基金會與印尼民眾和平共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改善生活,有助印尼民眾瞭解台灣人的善良。
對於台灣在國際外交空間上的困境,鐘文燐很心疼。他說:「看到許多人在國外為台灣打拼,還要面臨中國的無理打壓,真的很令人心酸。」
但他也說,台灣人在印尼經多年努力,深耕當地,成功創造台灣形象,很多印尼民眾肯定台灣人對他們的真心付出,印尼民眾跟台灣人之間的情感是真真切切、無可取代的。
此外,來自台灣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農技團過去深耕峇里島多年,教導農民種植蘆筍,幫助增加收入、改善生計。台灣國民外交故事還登上印尼主流媒體「雅加達郵報」(Jakarta Post)。
報導指出,峇里島培拉佳村(Pelaga)土地肥沃、雨量豐沛,農民習慣種植樹薯、玉米和咖啡等作物,只能帶來每人每月最多 10 美元的淨收入,迫於生計,有些農民被迫把田地賣給別墅業者。
不過,培拉佳村農民售地求生的情形後來幾乎消失了,原因是農技團技師蘇天集把蘆筍栽種引進當地,讓農民收入增加。
蘇天集曾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同樣大小的農地,當地農民過去種植樹薯、玉米,每年最多只能掙得 100 萬印尼盾(約新台幣2143元),改種蘆筍後,1 年收成 3 次,收入增加十幾倍,變成 1200 萬至 1500 萬印尼盾。
談到改變峇里農民耕作,蘇天集說,最困難的地方是觀念扭轉;當地農民過去都是作物種了之後就不管,不在意後續的照顧,他長期苦口婆心,才灌輸正確的農耕觀念。
幾年下來,培拉佳村現在已成為峇里島的高級蘆筍產地,頂級蘆筍 1 公斤可賣到 5 美元。
「耕種是最棒的工作。」當地農民卡圖特(Ketut)說,他種植的蘆筍都賣到超級市場、餐廳,甚至賣到雅加達,培拉佳村人如今不再視自己為低下的公民。
卡圖特說,培拉佳村民過去常遠離家鄉去外地工作,不看好務農的前途,如今村民認為在故鄉耕作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離鄉背井的村民也陸續返鄉加入耕作行列,這一切都要感謝來自台灣的技術和友誼。
另一方面, 教育也是印尼台灣扎根國民外交的體現,其中由台商推動的小規模技職教育已經小有成果。
印尼台商高應昌設立的「福爾摩沙技術中心」去年 5 月舉行首屆學員結訓典禮,10 名參與 CNC 車床及銑床暨程式設計的印尼學員獲頒結訓證書,並由技術中心媒合業界,替他們找到工作。
福爾摩沙技術中心師資全來自台灣職業訓練中心,採中文、印尼文雙語教學,工具機設備均向台灣採購。受訓學員使用台灣的工具機,將成台灣機具的有力推銷員。
高應昌談起設校動機說:「在印尼要找到技術和機器操作人員不容易,工廠之間會搶技術人員,於是萌生成立技術學校的想法。」
克服證件、師資、設備、教材、經費、招生等千絲萬縷的問題後,來自台灣的第一間技職訓練中心在印尼開張。
多數台商在東協國家經商重視快速獲利,但高應昌卻自掏腰包新台幣 4000 多萬元在印尼辦學,看不到回本的一天,但他說:「這就是使命。」
這不僅是台灣技職之光在印尼,從十幾個、幾十個到未來幾百個印尼家庭都將受惠。具有專業技能的雙手,就能撐起一個印尼家庭。
面對台灣外交困境,高應昌以自身從無到有設立技職中心的經驗,向前線的外交人員打氣。
他說:「或許台灣外交資源及經費比不上世界強權,但台灣人不論到哪裡,融入社會與回饋的用心和努力,都是印尼人有目共睹,感念在心的台灣暖實力。」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