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也會中風!根據統計,全台每年有 35 名孩子因不明原因使血管阻塞,出現頭痛、單側無力、癲癇等中風症狀,易被誤診為熱痙攣、癲癇等疾病,實際上卻是「毛毛樣血管疾病」。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吳杰才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毛毛樣血管疾病」又稱腦血管雲霧狀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等血管因不明原因阻塞,這時腦部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在阻塞血管周邊增生許多細小的微血管,血管攝影檢查時就像是大血管周邊被一群煙霧繚繞。
毛毛樣血管疾病相當罕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 2000 至 2011 年每年平均有 35 名新發生個案,發生率為每 10 萬人口 0.15 人。
吳杰才說,這種疾病好發 5 歲至 14 歲幼童及 40 至 44 歲成人,其中小孩的發生率較高,女生是男生的 1.4 倍,發病後每 100 人約有 3 人會死亡。
毛毛樣血管疾病的症狀就像民眾熟知的中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血管阻塞變化,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短暫單側無力、感覺異常或癲癇等症狀,少數患者是以發展遲緩或持續性的神經異常症狀來表現。
不過,治療上卻和傳統中風不同,吳杰才解釋,中風常用的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對毛毛樣血管疾病並無幫助,而是要利用手術在顯微鏡下將腦外、腦內血管縫合,增加腦內血流;另外也可將有血管的頭皮皮瓣,種植在缺血的腦表面,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病友家屬黃媽媽表示,家裡 1 歲多的女兒去年 5 月間突然嘔吐,接著全身抽搐、眼神上吊,她嚇得趕緊帶孩子就醫,從金門遠赴林口長庚醫院治療,才知道女兒竟是中風,歷經 2 次手術總算恢復正常,女兒很可能是全球最小的毛毛樣血管疾病患者。
「真的很幸運遇到對的醫師」黃媽媽說,她在醫院時聽到其他病友就醫時被誤診為熱痙攣、中暑、癲癇等疾病,延誤治療好幾個月,導致半邊癱瘓。
吳杰才指出,兒童患者發病時最常出現血管阻塞或腦出血症狀,其中血管阻塞機率較高,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突發性肢體、語言、視力障礙或是頭痛、癲癇發作、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檢查。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