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利物浦雙年展 魯凱藝術家安聖惠受託創作、台灣首例

英國當代視覺藝術最大展會之一「利物浦雙年展」首次有台灣藝術家以「委託創作」形式參加,台灣原民藝術家安聖惠獲邀實地創作,作品發想自魯凱傳說。圖片來源:中央社

英國當代視覺藝術最大展會之一「利物浦雙年展」即將開幕,台灣原民藝術家安聖惠獲邀實地創作,作品發想自魯凱傳說。這是首次有台灣藝術家以「委託創作」形式參加利物浦雙年展。

2023 利物浦雙年展( Liverpool Biennial )6月 10 至9月 17 日在利物浦多個室內展館和戶外空間舉行。南非籍策展人 Khanyisile Mbongwa 以「 uMoya :失物的神聖回歸」( uMoya : The sacred Return of Lost Things )為主題,提倡祖傳及原生知識、智慧和療癒。 uMoya 在祖魯語意味靈魂、呼吸、空氣、氣候、風。

安聖惠( Eleng Luluan )的作品「 Ngialibalibade -致失落的神話」將於王子碼頭( Princes Dock )展出,是特別為雙年展創作的作品。

作品靈感源自安聖惠的出身背景:傳說中,魯凱族的祖先誕生自被兩條百步蛇保護的陶壼,陶壺因此成為生命起源象徵。

安聖惠從這個古老意象出發,現場搭建巨型金屬容器,並以回收魚網為材料,手工編織出局部結構,化陶壼為神聖器皿和神聖場域,觀眾可以走進作品,在碼頭水岸旁思索人類與水的依存關係,以及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

這是安聖惠「 Ali sa be sa be /土石流」系列最新作品。此系列作品述說安聖惠在家鄉屏東舊好茶部落( Kucapungane )的成長記憶。舊好茶部落飽受土石流侵襲,族人屢次被迫經歷災難,在流離失所與回返部落等不同情境間多次反覆。安聖惠嘗試透過創作轉化這樣的生命裂縫。

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指出,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近年常見題材包括環境變遷、文化衝突與調解、身分認同,以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別具深意,有助增進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圈的互動契機。

陳斌全表示,另一方面,台灣過去已有多位藝術家受邀參加利物浦雙年展,此次則是首見以「委託創作」形式參展,不僅顯示國際藝術圈對台灣藝術家的肯定,藝術家也可善用實地創作過程與國際藝術社群產生更多連結。

自 1998 年創辦以來,利物浦雙年展已委託創作近 400 件作品,總計吸引超過 4900 萬參觀人次,台灣歷年受邀藝術家包括袁廣鳴( 2004 )、陳界仁( 2006 )、崔廣宇( 2006 )、陳嘉壬( 2012 )、邱承宏( 2012 )、許家維( 2012 )、建築師謝英俊( 2012 )、陳瀅如( 2016 )、周育正( 2018 )、羅智信( 2021 ),以及今年的安聖惠。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