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呂秋遠專欄》誰讓台灣在戰後初期的狀況變得如此糟糕 比誰決定「四萬換一元」重要

圖片來源:取自翁達瑞臉書

想像一下,今天早上加油,每公升還是 30 元,下午變成 48 元,晚上變成 87 元,第二天一轉眼變成 487 元,那麼,會變成什麼樣子?不用說,一定是搶購汽油。但如果每樣民生物資都這樣漲,那麼會變成怎麼樣?

那叫做惡性通貨膨脹。代表物資極端短缺、民眾對於貨幣的信心完全喪失。那張紙標榜的金額,已經不能代表那張紙的價值,因為民眾已經不相信,這張紙有同等的黃金儲備。畢竟民眾之所以願意用紙鈔,而非黃金來當交易工具,就是因為「相信」(相信就好,不必然真的要有)紙鈔有相對應的準備,可以隨時跟發行貨幣的機關換取黃金。如果沒有,誰會認為一張印刷精美的紙,就可以用來買東西?

所以,當黃金太少、發行的紙鈔太多、民眾就只能用更多更多的錢來購買越來越稀少的物資,惡性通貨膨脹就這麼出現了。

2008 年,辛巴威就曾經發行過 5 億單位的貨幣,但是只等於 2.5 美元的價值。12 月發行的新鈔,面額是 100 兆,卻只有 25 美元的價值。到了 2015 年 6 月,辛巴威政府只能宣布放棄辛巴威幣,以 3.5 萬兆兌換 1 美元的方式,回收辛巴威幣。

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節錄的劇本文字:

「今天你手上拿著金元卷,到了明天還值多少錢講不準。」
「我聽說那個時候物價漲的很兇。一天都能漲好幾回呢!」
「那個時候發薪水啊,是用米袋兒裝的。一大袋兒、一大袋兒、一大袋兒。」
「那也挺過癮哪!」
「過什麼癮啊?你搬不回家!得叫黃包車幫忙載。可一到家,物價又漲了!你得留一半兒在車上當車錢! 」
「那一年,我媽媽剛生完我。我爸爸想買兩個雞蛋給她補補身子,到了市場。」
「這個蛋一斤多少啊 ?」
「現在不論斤、論個兒了!」
「論個兒一個多少? 」「一百五!! 」
「一、百、五?這、麽、貴,我沒聽錯?」「沒聽錯! 」
「多少? 」「兩百。」
「這就漲啦?」「你這一挑鈔票一數數又漲了。」
「漲多少?」「兩百五!! 」
「嗨唷!那誰買的起呢?」
「是買不起啊!得改變戰術了。買雞! 」
「一隻雞多少錢? 」「不多,三萬。」
「這雞!牠會唱歌嗎?」「誰有心情唱歌呀?你這一猶豫又漲了!」
「漲多少?」「三萬五。」
「啊?那太離譜了嘛!」「你要講道理是不是?」
「你不合理嘛!」「四萬。」
「四?唉唷我這、他能不能便宜點啊?」「行,四萬五。」
「最後成交,我爸爸花了五萬五買了個雞屁股回家燉湯!老闆看他可憐,送他三千塊蔥花。」

各位觀眾,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當年在中國發行的金圓券。當年中華民國政府,強制人民要將所有的黃金、白銀、外幣、兌換金圓券,物價與薪水全面凍結,藉此斂聚了人民的財產作為軍費,或是被高層人物貪污走,這當然是國民黨有如摧枯拉朽,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之一。那麼,跟台灣的關係是什麼?

當年台灣有台幣,1946 年發行,最高面額 100 元,只發行 30 億元。政府剛開始規範以 1,835 台幣兌換 1 金圓,但是因為戰爭不斷失利,國民黨開始濫發紙鈔當軍費,卻使得金圓券越來越不值錢。這時候,投資台幣有利可圖,於是中國人大量購買台幣,用台幣支付全中國的軍費、開支、套匯盈利,台幣最後支撐不住,也被金圓券拖垮。1948 年開始,舊台幣已經奄奄一息,數量竟然已經從 30 億,暴增到了 1 兆 7 千多億。而從「回歸」中國開始,物價每年就更以 500% 到 1200% 的趨勢攀升,台灣人苦不堪言。

到了 1949 年,國民黨政府索性宣布,舊台幣必須要在 12 月 31 日前,以四萬比一的方式,兌換新台幣。

當時,金圓券被高估太多,早已經是接近無用的貨幣,舊台幣因為採固定匯率連動,因此完全被拖垮,中國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讓台灣的金融體系瓦解。國共戰爭日漸激烈,國民黨掠奪台灣本島物資運往中國支援內戰,讓台灣的民生物資越來越稀少。中國派來的官僚貪污腐敗,讓台灣民眾對於台幣準備的信心又極端不足,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大量軍警、公務員來台灣,又需要增加貨幣供給來發薪水,這些浮濫的貨幣供給,以支應政府大量開支的行為,都是讓最後的「四萬換一元」惡夢成真的原因。

探討到底誰決定「四萬換一元」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這麼重要,因為那是果,不是因。重要的是,到底是誰讓台灣在戰後初期的狀況變得如此糟糕,非得最後一定要採取這麼激烈的貨幣改革政策?而如果有些人到現在為止,還是不能知道問題到底在哪,或許我們得想想,下次惡夢成真的可能性了。

圖片來源:取自翁達瑞臉書

原文出自呂秋遠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