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訊息渠道的質量如何?
訊息是否透過同儕評審的出版品、教授的專著,教科書,經編輯的二級出版物,百科全書,演講,面對面的對話,報紙文章,電視廣播,博客,YouTube 或社交媒體?我們必須根據訊息通道的好壞來評估訊息的質量。

二、誰是訊息的主要來源?
專業科學家、通才專家、公務員、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醫師、會計師) 、記者、老師是主要來源?朋友、同事、「熟人」、政客、銷售員?訊息作者能勝任嗎?她的證照是什麼?他的記錄是什麼?
三、訊息的主要來源是否獨立?
誰在支付主要來源的帳單?納稅人、報紙、電視台、企業、政黨或利益集團(例如:製藥業、煙草業、石油業)?跟著錢追蹤訊息!
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啟發、告知、教育、測試、自我增強、冷靜、說服、迷惑、誤導、欺騙、激怒、恐慌?
誰從溝通中受益?
五、如何獲得知識?
透過原始研究(例如:從理論上、實驗室實驗或現場研究)、透過記錄研究(文獻綜述、探索性綜述、文本比較或薈萃分析)、軼事、聽證會-透過猜測、民間智慧?
六、訊息是否完整?
訊息是最新的嗎?有人為您預選或過濾訊息嗎?是否已解決本身不一致問題?是否探索了其他解釋?
七、訊息可以獨立驗證嗎?
同行專家是否經過審查?是否引用並提供參考?是否對研究假設、實驗設計、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進行了足夠詳細的描述,可以在原則上複製結果嗎?
八、訊息沒有偏見嗎?
結果是否具有統計意義?論證和結論的邏輯是否正確?
(Elements of Truth, Michael Baumann)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