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馬太鞍部落復育古來種陸稻 學童下田體驗盼傳承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民古來種陸稻在花蓮馬太鞍部落保種復育,光復鄉光復國小學生日前在耆老及青農的帶領下,赤腳下田體驗插秧,學習並認識餐桌上食物的生產過程,並串接先人的文化與智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 2018 年開始協助馬太鞍部落復育黑芒紅米稻種 cilipeday,今年部落開始自主育苗及種植,並邀光復國小參與,讓古老的品種代代相傳。

花蓮農改場表示,早在 20 年前就走進原鄉部落蒐集各種陸稻,目前收藏陸稻品系達 247 種,每年不斷繁殖與更新稻種。前年馬太鞍部落青年想要找回過去長輩種植的稻米,透過 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的引介找到支援。

看到大家的努力,部落耆老 82 歲吳連妹阿嬤也拿出放在冰箱好幾年的 cilipeday 稻榖出來種。她說,以前只有在結婚喜慶或祭儀才能嘗到,可是她 15 歲以後就沒吃過了。而這種米的味道難以忘懷,所以阿嬤就保留了一些種子,堅持每年種一點,近年因體力無法負荷沒再種植,一直放在冰箱裡。

cilipeday 意思為「有毛的糯米」,毛指的是稻穀外殼上的長芒。因為管理、收割及打穀很麻煩,族人漸漸不再種植。

花蓮農改場表示,古老的陸稻品系具有耐氣候逆境、抗病蟲害等特點。古來種連結祖先的傳統智慧,「種回去」不但維持陸稻抗耐逆境的基因庫,也間接協助復興傳統農耕文化。

去年花蓮農改場特別委託輔導師陪伴族人找回傳統製作酒釀的方式,開發創意米食料理,鼓勵耆老分享傳統掃帚編織方法,並舉辦 3 場次推廣體驗活動,讓古老的陸稻走入現代生活。

花蓮農改場指出,馬太鞍族人累積這 2 年種植陸稻的經驗,今年有信心自己育苗及種植,光復國小學童體驗、學習傳統農耕文化,相約 7 月再回來協助手工割稻。透過做中學的食農教育,不但學童認識餐桌上食物的生產過程,也串接起祖先的文化與智慧,激發大家保種復育的決心與族人向心力,讓古老陸稻再度傳香,並賦予新生命。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