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福衛七號將公開觀測資料 AIT讚:台美合作里程碑

左起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永和、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谷立言、科技部次長許有進。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由台美合作推動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將於明日上午正式對國際公開觀測資料,未來福衛七號大氣掩星資料將提供全球氣象作業單位及研究單位使用,也將納入中央氣象局每日的數值天氣預報作業系統,科技部今(6 日)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舉辦記者會,向大家公佈此一喜訊,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谷立言更大讚台灣是許多領域的佼佼者!

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永和表示,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於 2019 年 6 月 25 日發射升空,繼 2019 年 12 月 10 日開始提供試用之觀測資料,明(7 日)上午 10 時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同步正式對國際公開觀測資料,由中央氣象局的台灣資料分析中心網站於每日上午 10 時(即世界協調時間 2 時,UTC 02:00),公佈前一日的完整觀測資料及產品。

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國研院太空中心)指出,福衛七號計畫是由該中心與 NOAA 共同執行,是近年來台美最大型的國際科學合作計畫。福衛七號星系共 6 枚衛星,由火箭送抵 720 公里高空,而後逐次分離佈署在 6 個軌道上,經由該中心的操作,目前已有 2 枚衛星抵達 550 公里的任務軌道,預計 2021 年 2 月(註 1)可完成全部衛星的佈署,每日新增南北緯 50 度間約 4,000 點的大氣垂直剖線資料,預期將可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

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谷立言相當肯定此次的台美合作的成果。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谷立言以流利的中文致詞,他說,去年處長鄺英傑與總統蔡英文一同觀看衛星發射直播,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然而今天卻不克前來,處長本人感到非常遺憾,福衛七號計畫再度為美台合作立下重要的里程碑,表彰了台灣對世界的貢獻,福衛七號計畫展現出了美台合作可以達到的成果,正如我們所說「美國和台灣是正朋友」。

這次福衛七號計畫順利進行,谷立言表示,來自美國與台灣的工程師、科學家們共同締造了非凡的成就,此次衛星衡量資料的發布,為全球科學界帶來極大的挹注,透過研究大氣來提升日常天氣預報,我們正在影響全世界的人類!

「無論走到哪裡,我總是喜歡告訴大家,『台灣是許多領域的佼佼者』,能為世界貢獻良多,這次衛星任務就是最好的證明!」谷立言說。

福衛七號發射後大事紀

  • 2019/6/25:成功發射
  • 2019/6/25~7/21:完成 6 枚衛星本體及酬載的健康檢查
  • 2019/7/16:收到第一筆掩星資料
  • 2019/7/24:衛星正式執行任務
  • 2019/8:台美雙方每個月定期討論福七資料校正與驗證的工作進度
  • 2019/8/16:FS701 抵達任務軌道
  • 2019/12/10:發布大氣適用資料
  • 2020/1/18:FS704 抵達任務軌道
  • 2020/2/25:台美雙方共同完成大氣掩星資料審查
  • 2020/3/7:正式向國際發布大氣掩星資料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的計畫主持人朱崇惠為大家介紹此次計畫的成果。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國研院太空中心提及,為加強國內對於福衛七號資料之處理與應用,該中心結合中央氣象局丶中央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發展「台灣掩星(註2)資料處裡系統」(Taiwan RO Processing System, TROPS),提供電離層資料予國內學界進行電離層與太空天氣相關研究。

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即以 2019 年 8 月發生的一個小規模太陽風暴事件進行分析,發現福衛七號觀測到此太陽風暴對於全球電離層產生超乎預期的擾動效應,特別是對中亞到歐洲區域的通訊及定位導航產生高於預期的衝擊,這超出科學界過去的理解,也是福衛七號觀測的重要成果,顯示小規模太陽風暴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作業上,這些太空相關資料也即時應用於氣象局太空天氣監測及預報上,一般民眾及需進行通訊傳播或定位量測等工作的單位,皆可在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網站上,查詢到太空天氣現況和預報資訊,據以了解每天與未來的電離層變化狀況。

參與計劃的單位代表與研究人員一同合影。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中央氣象局進一步說明,由於福衛七號可大量增加熱帶洋面上所極缺乏的觀測資料,於試用期間,國際各大數值預報作業中心均積極投入開發及調校對各國最適用的福七資料運用方案,顯示此資料在全球及區域天氣預報實務應用上的重要性,氣象局亦已將福衛七號資料正式應用於每日的預報作業中。此外,除大氣溫度及濕度外,福衛七號亦觀測電離層的電子濃度,協助太空天氣的監測與預警。

註一、為何要到明年 2 月才能完成部署?

衛星運行速度會影響到高度的升降。高度 720 公里的衛星,以和運行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噴射,使衛星減速,就會造成衛星軌道下降。當福衛七號第一枚衛星被調降到 550 公里的任務軌道高度後,它所運行的軌道面會因地球扁圓型重力場的影響,與停留在 720 公里衛星運行的軌道面每天產生約 0.55 度的軌道面飄移現象。

已有兩枚衛星(FS701、FS704)抵達任務軌道,其餘四枚會在明年完成部署。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108天後,第一枚 55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與 72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就會分開約 60 度。接著,第二枚衛星開始從 720 公里高調降到550公里高的軌道,108 天後,第二枚 55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與 72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也分開約 60 度,此時第一枚 55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與 72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面,已經分開了約 120 度。

如此依序將第三、四、五、六枚衛星從 720 公里的軌道高度調降到 550 公里的軌道高度,從第一枚衛星開始調降軌道高度開始到第六枚衛星調降軌道高度結束止,共花 108×5=540 天,加上衛星發射後的前四週還在進行健康檢查,總共約需 19 個月,此時,第一枚 550 公里的衛星軌道面與第二、三、四、五、六枚 550 公里的衛星軌道面,已經分別分開了 60、120、180、240、300 度,就完成了六枚衛星的星系佈署。

註二、掩星技術

全球定位衛星發射的電磁波訊號經過大氣層時,會因為穿透不同溫度、壓力或濕度的空氣層,而産生轉向、變慢、減弱等現象。只要分析福衛七號接收到的訊號特性,就能反過來推出地球上空的溫度、氣壓、濕度或電子密度等數據。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