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綠能流言終結專欄》<揭密陳立誠大騙局>不懂產業1:離岸風電目標3GW成長到5.7GW背後有陰謀?

風機大型化趨勢。 圖片來源:Orsted@Twitter

目標從 3GW 成長到 5.7GW,是因為風機變大了!

號稱能源專家出的離岸風電專書,不讀則已,一讀嚇死人。從書中內容可以看出其還停留在過去的老舊知識,不明白發展趨勢;對能源轉型有錯誤認知,還抱守核電至上的信仰。筆者看的手癢,決定推出「陳董不懂系列」,從書中找出幾個錯誤跟大家勘誤。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陳董或許對核電產業相當了解,但對風電產業充滿不正確解讀,首先介紹「不懂產業」主題。

這本書充斥了陰謀論和假新聞,像是 2025 年離岸風電推動目標從原訂的 3.2GW,在 2018 年會增加到 5.7GW,原因是蔡政府要降低容量因素比較低的太陽光電裝置量,以減少棄電風險;提高離岸風電目標就是壓縮太陽光電的發展空間,兩種能源是零和遊戲,這也是蔡政府不敢讓太陽光電業者知道的內幕……。但事實上背後的原因可是跟大小說家想的天差地遠呢。

風機越做越大 裝置量可以大幅增加

想像一下在一塊風場,採用 4MW 風機,架設 25 架風機是 100MW,但如果使用現在市場上常見的 8MW 風機,一樣的風機數量裝置容量就變成 200MW,馬上就增加了 100MW。而現在科技研發和進步的速度相當快速,風機從 4MW 發展到 8MW 所需的時間,其實比大家想像中都還要快很多。

2017 年上緯公司架設海洋風場(Formosa 1)示範機組用的是4MW風機,在 2019 年完工的第二期海洋風場,使用的是 6MW 風機,而預計在 2020 年完工的海能風場(Formosa 2),採用的已是 8MW 風機了。最近美國 GE 正在荷蘭鹿特丹進行測試的風機已經來到 12MW 的規模,並在今年下旬開始獲得風場訂單,預計在 2021 年開始量產。彭博新能源財經也預測,到 2025 年,單支風機容量會在 13-15MW,也或許不用等到 2025 年,再過一兩年,又有更大型的風機問世了呢。

在風機越做越大的情況下,同樣的風場,裝置量也就可以大幅增加。

而台電公司原本就在進行離岸風電併聯的電網加強工程,併網容量至 2025 年可以到 10.65 GW,在基礎建設可以搭配的情況下,把裝置目標提升也是很合理的。

風機大型化趨勢。
圖片來源:Orsted@Twitter

足夠市場規模 助攻業者練兵打基礎

再者,離岸風電產業的特性是以就近生產、安裝為考量,風機、塔架、水下基礎這些部件的體積都大且重量重,仰賴歐洲進口運輸相當不符成本效益,在亞太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的時候,會逐漸形成一個區域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希望搶先在其他國家之前,在台灣建立產業聚落的原因。

除了風機大型化的趨勢之外,對於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市場的規模與連續性也很重要。

具一定規模的裝置目標,提供足夠的風場讓廠商練兵,加快廠商的成本攤提與實績累積,待鄰近其他亞洲國家的風場開始開發,這些廠商便具有相當的競爭力,能夠在區域市場做更大的生意。

因此提供產業發展的一定的市場規模,或許也是提升裝置目標的一個考量。

其實不只台灣曾經提高設置目標,德國在今年 9 月的時候通過法案,將 2030 年的離岸風電目標加碼 5GW,從 15GW 升高到 20GW。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原本規劃 2028 年裝置 2GW 的離岸風電,9 月時也宣布將提前至 2026 年達到 2.5GW 的容量。目標加碼的事,可能是因為科技進步、能源政策規劃、產業市場發展、以及政府的決心所影響,難道每個國家背後的動機也都是滿滿的陰謀嗎?過於豐富的想像力與煽動性的情節,還是留在小說裡吧。

參考資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