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林懷民交棒鄭宗龍 衛報:改變台灣的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中央社

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 46 年後將於今年底交棒,「衛報」專文報導林懷民與即將接棒的鄭宗龍,稱雲門是舞蹈界的「復仇者聯盟」,聚集了一群改變台灣的超級英雄。

雲門舞集去年獲英國國家舞蹈獎頒發「年度傑出舞團」(The Stef Stefanou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mpany)。從 1999 年起,雲門舞集已 10 度受邀到倫敦演出,英國媒體曾表示「這個舞團早已成為英國首都固定的文化風景」。

林懷民去年攜「關於島嶼」赴英演出時,受舞評讚譽為優美又精練,呈現了林懷民對家鄉台灣以及歷史的省思,獲選「衛報」 2018 年十大最佳舞作,日前又再度獲「衛報」選為「 21 世紀頂尖 20 舞作」之一。

「衛報」 25 日刊登舞蹈評論家瑪克蘿(Judith Mackrell)的大篇幅報導,林懷民如何在充滿變動的台灣掌舵雲門舞集 46 年後,交棒給曾經擺攤賣拖鞋的鄭宗龍。「反叛、壓抑與稻米」(Revolt, repression and rice),是她給雲門舞集的關鍵字。

瑪克蘿走訪台灣,在台北和 5 萬名觀眾一起席地而座,在仲夏夜欣賞自由廣場的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瑪克蘿寫道,她想不到全球有哪個舞團有如此號召力,能夠讓如此多人齊聚,只為欣賞一場表演。有的觀眾來野餐,有些人為了搶到離舞台近一點的位置,淋了一天雷雨。不過,雖然因為這是林懷民退休前的最後幾場表演之一,具有特別意義,但如此大的迴響,從雲門舞集創辦以來似乎是司空見慣。

她表示,林懷民的成功在於,把一個實驗性舞團發展成為國家的象徵及國際品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在林懷民成長的台灣南部,幾乎沒有太多舞蹈表演可以欣賞。林懷民 5 歲時看了經典芭蕾電影「紅菱豔」(The Red Shoes)後就希望成為一名舞者,但 9 年之後,他上了第一堂芭蕾課卻大失所望。

他說:「我有一本書,裡頭有關於芭蕾的所有知識,所以我知道老師教的不對。」

喜歡海明威、費茲傑羅以及傳統中國詩詞的文藝青年林懷民,於是專注於成為一名作家,在 22 歲時出版他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說集,並獲得到美國愛達荷州攻讀創作班的機會。

不過到了美國,抓住林懷民想像力的卻是現代舞。他有機會看到保羅泰勒(Paul Taylor)、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的舞蹈,並到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的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甚至還創作了有關莊周夢蝶的第一個舞作。

回到台北後,林懷民創辦了雲門舞集。他說:「我很笨。我當時很年輕,我那個年代認為,人有責任去改變世界。」

林懷民的舞作融合了現代舞、傳統芭蕾、中國傳統舞蹈、京劇,還有太極。主題則貼合台灣,包括有關政治迫害歷史的「家族合唱」,以及描繪台灣鄉間美景的「稻禾」。由於議題敏感, 1978 年他的作品「薪傳」必須在南部首演,避開台北的國安局。

不過,儘管也有挑戰,但林懷民表示:「在這裡當藝術家很美好。 1987 年,我們解除戒嚴, 1996 年首次總統直選,現在我們有女性總統,還讓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些對林懷民都深具意義,因為他也在創造改變,不僅創辦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他成立的雲門 2 更到偏鄉推廣舞蹈藝術。

雲門舞集深受台灣人熱愛。 2008 年,當雲門舞集的排練場發生火災,超過 4000 人自發性捐款,甚至有一名小男孩拿出了所有的零用錢。

有些人或許會愛上受到愛戴的感覺,但林懷民卻說,他只是在替大家看管公共財。他給雲門舞集的最後一份禮物,就是在今年底退休時,盡可能順暢地交棒給鄭宗龍。

林懷民指導鄭宗龍多年,看著他從一名舞者發展成編舞家,在 2014 年任命他擔任雲門 2 藝術總監,但林懷民也很高興,鄭宗龍和他是完全不同類型的藝術家。

林懷民說:「我來自詩人和學者的家庭,但鄭宗龍從泥裡出生,我羨慕他。」他說,他的母親要求他下課後聽舒伯特和貝多芬,鄭宗龍的父母則是從他 8 歲起就帶著他四處擺攤,賣他父親工廠生產的拖鞋。

不過,兩人也有相似之處,就是童年時就愛上舞蹈。

鄭宗龍小時候由於太過好動,母親送他去學舞蹈。他說,他很快發現在市場秀舞技能夠招攬生意。雖然年少輕狂時學會吸毒,曾經歷 2 年保護管束,但他依舊沒有放棄舞蹈。

在去拖鞋工廠與上大學之間做選擇時,鄭宗龍選擇就讀舞蹈系,他笑說:「這是我唯一擅長的事情。」他之後因為背傷,只得暫時專注於編舞,卻因此發現真正的天賦。

鄭宗龍說:「我小時候會替街上的路人編故事,因為我沒有機會去電影院,這麼做就像是拍攝我自己的電影。」當鄭宗龍發現編舞就像是童年編故事的延伸時,他的舞作迅速發展。

林懷民說,他的生涯亮點之一就是看著鄭宗龍逐漸成熟。他說:「他的作品和我的非常不同,非常黑暗,他可以用我辦不到的方式,和網路世代溝通。」

雲門舞集明年即將到倫敦演出的「十三聲」,是典型的鄭宗龍作品,融合台灣本土文化、現代音樂以及視覺效果。

43 歲的鄭宗龍穿著時尚,但他對於工作卻有一份老式的使命感。他說:「我的責任是繼續替舞蹈工作,把舞蹈和所有民眾連結。」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