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 1920》為影想文化基金會所推出的歷史紀錄片,由導演許明淳、監製李崗共同製作。片中講述了殖民地青年謝文達在 1920 年代中的飛行員生涯,及其如何在紛亂的時代背景中求取平衡。《尋找 1920》延續著上一部基金會推出的作品《阿罩霧風雲》,以紀錄片之形式探索台灣的近代史,回望那一段被人所遺忘的在地歷史。《尋找 1920》並非是作為個人的英雄史詩,而是透過個體的生命史——謝文達的生命經驗,凸顯在 1920 年代下的時代風潮。
片中將謝文達喻為佛教中的「迦樓羅」,「迦樓羅」為印度神話中的一隻大鳥,人們崇拜它的神聖與力量,然而,以毒龍為食的「迦樓羅」最終敵不過體內毒氣而亡。在謝文達的飛行生涯中,也歷經了數次與死亡擦間而過的經歷,除了親身經歷的生死交關的時刻外,他內在的精神性也在時代的擺盪變遷下深受折磨。他曾在年輕時充滿熱血的參與了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駕著飛機在東京上空中拋下了宣傳單。作為一名在殖民地台灣享有菁英階級的謝文達,日本政府原本將其視為被殖民者的成功樣板,藉此宣揚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的進步精神。但他卻選擇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為被殖民者發聲,這是他第一次面臨的矛盾選擇,一方是栽培他的日本政府;另一方面,是他的民族、他的根源,然謝卻願意放下殖民地政府賦予他的權貴身份,選擇與被殖民者站在一起。此後,這種抉擇性的政治問題,將像是幽靈一般縈繞著謝的一生。
而謝的後半生就像是在亂流中求取平衡,先是投靠了南京政府,後又加入了日本政府,他的政治傾向隨著國際情勢的複雜化而逐漸的模糊。即便是到了台灣戰後,當他的兒子謝東漢要為父親立傳時,謝文達卻依舊不樂意向外人公開這段歷史往事。
關於「政治」的難題,始終是戰後人民心頭上的一道疤。
謝文達曾自嘆道,他希望自己同朝鮮飛行員安昌男一樣,英年早逝。也許這樣,他便不用一再做出政治上的選擇,他才能離那最初的夢想再近一些。眼見著那最初單純的飛行夢,在戰爭的陰影下,染上了血腥的色彩,他曾駕著飛機轟炸戰爭地,見證著戰爭的殘酷。謝的才華在這一混亂的時代下,受各方勢力拉扯,甚至被訓練為一個殺人機器,只能夾雜在中、日、台的縫隙中,求取生存。監製李崗說:「黑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慾望,他就等同於自由,沒有想到這個自由和飛行變成是一個殺人工具。當他開槍掃射的時候,那是一個多難受的事情。」謝一生的悲劇,也是台灣歷史的悲劇。
《尋找 1920》並不只是一部個人的紀錄片,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部片反映出一整個時代的樣貌。過去被政府噤聲的年代裡,個人的歷史是被遮蔽的,對外顯現的,是在那在大論述底下,看似可歌可泣的家國史。然《尋找 1920》反其道而行,關注於那些被時代遺忘的聲音,將它搬到了螢光幕前。而我們將循著那些微弱的聲響,一步步向前,拼湊出屬於在地的記憶——每一段歷史都值得被珍重,每一個聲音都值得被傾聽。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