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Join專欄》悠轉於天堂和地獄之間,永遠的女神──凱特.布希Kate Bush

圖片來源:翻攝自YouTube

冬氛凜冽,寒風透骨,此時此刻,用凱特.布希那悠轉於天堂和地獄之間,迷離卻又清澈的嗓音伴一杯熱茶,再合適不過了。

很多五、六年級生或許都記得,自己是從一則汽車廣告開始認識凱特.布希的。

那跨三個八度、高亢陰柔的女聲,悠揚邈遠、天蒼地窮的旋律,那首”Moving”,宛如長了翅膀、飄離塵世;即使還是個孩子,即使記不得是什麼車款(一說是裕隆吉利青鳥,也有一說是尖兵),也在電視機前楞楞地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然後,便會漸漸發現,凱特.布希並不只是「聲音很尖」,也不是一個只能用流行明星來歸類的女歌手,1978 年十九歲便以才女之姿,一手包辦創作、演唱並積極參與製作,然後在樂壇一路走來至今將近半甲子仍活的她,在某種意義上,開拓了搖滾樂的多重面貌、拓展了流行音樂的文學與藝術深度可能性,不僅樹立了女性歌手獨特的風格與典範,更影響無數後世搖滾/流行樂手。

1958 年 7 月 30 日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凱特.布希,父親是英籍醫師,也是業餘鋼琴家;母親則是來自愛爾蘭的前舞者,愛好藝術的氛圍使她的哥哥也走上樂器製造匠師之路,從小浸淫在音樂中,使她不僅在 11 歲時開始自學鋼琴,也常在家裡的倉庫裡彈風琴,還學習了小提琴,並很快就開始練習創作屬於自己的曲子。而父母也很支持她,在她進入天主教女校就讀時,幫她把 50 首作品錄製成試聽帶,並且送去許多唱片公司,但大多都被拒絕了;所幸,搖滾天團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的吉他手 David Gilmour 透過布希家庭的友人拿到了這份試聽帶,大為驚艷,立刻協助她製作了”The Man With the Child in His Eyes”和”The Saxphone Song”這兩首歌,把當時只有 16 歲的凱特推薦給 EMI 唱片公司;但當時的製作人嫌她太年輕,擱置了發行專輯的計畫,而送她去上一些舞蹈、默劇等課程;雖說 David Gilmour 對此曾表示不滿,但事實證明,不同表演藝術領域的訓練,讓凱特.布希的藝術更顯多元,作為早期的音樂影帶拍攝者,她除了歌聲特殊、音樂具有實驗性,同時也是一位極度吸睛、充滿戲劇張力的舞者和表演者。

1978 年,她的處女專輯《The Kick Inside》「終於」發行。這個未滿 19 歲的年輕女孩再次違抗了唱片公司的意願,自己指定需以”Wuthering Heights”這首歌作為主打,結果在英國和澳洲均登上冠軍單曲,在大西洋兩岸均大為走紅,這也是英國有史以來首度有創作女歌手以「自己寫的歌」奪得冠軍寶座;《The Kick Inside》也在英國本地便創下銷售破百萬的佳績,根據金氏世界紀錄,她也是第一位整張專輯均由自己創作、並銷售破百萬的女性流行歌手。同年年末,唱片公司為了乘勝追擊,略帶倉促地推出了第二張專輯《Lionheart》,由 Andrew Powell 和凱特.布希本人共同製作,結果只在英國排行榜得到第六名,布希自己也認為應該多給這張專輯一點時間。

不過,她那充滿實驗性的編曲與穿天入地的唱腔、空靈無比的仙氣氛圍、以及滿盈的古典英國文學情調與美麗旋律,依然極為動人。

圖片來源:http://www.katebush.com

圖片來源:http://www.katebush.com

1980 年,凱特.布希找來曾為她製作演唱會專輯的 Jon Kelly 擔任共同製作,推出了《Never for Ever》專輯。仙氣依舊的她,加入許多合成器音效、電子鼓等不同的聲響,以及異國情調的樂器,更顯實驗性格,在歌詞上更力求文字深度,例如以從軍兒子母親立場所寫的”Army Dreamers”,對戰爭的控訴與生命的價值均極為發人省思。

圖片來源:http://www.katebush.com

1982 年的《The Dreaming》,凱特.布希獨攬製作權,集結更為多樣化的樂風、大膽的聲音實驗、更搖滾的風格,更為官能性的音效、激盪人心的聲響;但這種與之前優美空靈的作風大相逕庭的風格,卻引來兩極評價,有人覺得她根本就瘋了,但也有人對這樣的實驗大為讚賞;其實就創意而言,凱特.布希的確是走在時代前端──這也是她首張進入美國告示牌排行榜前 200 名的專輯,雖說滾石評鑑對這位來自大西洋彼岸、又身為女性的年輕歌手照慣例沒有什麼好評價,認為她只是靠著尖細嗓音賣弄美艷外表的一介女流,不過,她那尖銳、大膽、前衛的創意,還是就此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並在後續世代中持續地開花結果。

1985 年的《Hounds of Love》,是凱特.布希在自己家附近設立的小型錄音室中,完全以自己的意思和步調完成的一張專輯,雖然保持了實驗性格,但她也兼顧了市場,四首主打單曲 “Running Up that Hill”、”Cloudbusting”、”Hounds of Love”、 “The Big Sky” 都是旋律流暢、易親近的歌曲;其中 “Running Up that Hill” 在英國單曲榜登上第三名,在專輯榜上更擊落瑪丹娜的《Like a Virgin》,登上冠軍寶座。同時,她與 Peter Gabriel 合唱的”Don’t Give Up”也晉入英國排行榜前十名。

1989 年,凱特.布希發行了《The Sensual World》(1989),這張專輯雖然仍有不少實驗性或注入神秘元素的成分,但她還是拾回早期講究空靈氛圍、優美旋律和悠揚歌喉的表現,注入流行與搖滾元素的同時,在歌曲上也更強調心靈層面、對女性感性的探索和兩性之間的擺盪,推出後大受好評,在美國賣出超過五十萬張,是她在此最佳的成績;1993 年的《The Red Shoes》更是集結 Prince、Eric Clapton、Jeff Beck 等樂壇巨星和多位各領域藝人,並請來保加利亞女聲三重唱 Trio Bulgarka 伴唱其中六首歌曲,創造出獨特的異國氛圍音聲,曲風更趨活潑而流行,也充分展現她那獨一無二的嗓音魅力,在美國榮登專輯榜有史以來的最佳成績 28 名。

圖片來源:http://www.katebush.com

然而,此時的凱特.布希,卻面臨喪母之痛,從出道以來便一直合作的吉他手 Alan Murphy 也離開了她,這使她離開公眾目光達十多年之久,直到 2005 才以《Aerial》專輯付出。此時已為人母的她(兒子於 1998 年出生),嗓音也不復展現以往的高亢,但創作歌曲的才能絲毫未曾減少;整張專輯以雙 CD 形式,內容也分為兩個部分,分別以天空和海洋作為獨立的情景,有著各自的氣氛與心情,視野也更顯廣袤;對歌迷來說,歷經歲月沈澱,凱特.布希彷彿從仙女升級成了更高一級的女神,依然散發著耀眼神聖的光輝。

2011 年,她推出將自己過往歌曲重製+精選的《Director’s Cut》,證明自己寶刀未老;同年 11 月,專輯《50 Words for Snow》,雖說以往的高亢尖細已不復見,但她嗓音的悠揚婉轉依然令人動容,輕巧如精靈般的細語,訴說著愛與死、生命的旅程是多麼短暫又多麼漫長、在冰封的銀白世界中,雪花片片又是如何炙燃著人類靈魂最深處的火焰。整張專輯的調性紓緩而溫柔,低抑冷凝,卻絲毫沒有任何黯淡或闃黑之感,而是讓人感到拋棄塵囂的靜謐與和平。

對應著凱特.布希的年齡與人生歷練,以及一路陪她走來、也步入中老年的歌迷,正是一份極度珍貴的美麗禮物。

圖片來源:http://www.katebush.com

凱特.布希的歌詞,顯而易見地蘊含著濃厚的英國文學傳統,大量引用文學與歷史典故、同時也充滿自然主義中以自然景象對照人性的寫作方式,使得聆聽她的歌曲,除了欣賞她如仙女般的高亢嗓音,也能感受到一種超脫凡俗、天人合一的感受;除此之外,各種當代文學、詩歌、電影,也都是她汲取靈感的泉源,這些造就了她變化萬千的身姿、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的前衛與創新性格、以及蘊含在深厚美學素養中所展現的美感。在 1978 年,搖滾樂仍是男性當道的時代,她以一個如貓女精靈般的存在,堅持自身的藝術創作,以音樂征服了大西洋兩岸、影響力延續至今,也為搖滾樂注入了更多樣化的可能性,至今活力仍毫不衰退,稱凱特.布希為永遠的女神,確實也不為過。

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聽那些女孩唱歌】永遠的女神──凱特.布希Kate Bush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