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題】霧台創生產業 搶救莫拉克後凋零部落

圖片來源:中央社

莫拉克風災後,屏東霧台鄉 8 個部落有 4 個遷到永久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以林下經濟協助部落以原生的小米、紅藜、金線蓮和山當歸,並引進土雞養殖,搶救霧台凋零部落。

莫拉克災後 10 年,冬春季節,順著台 24 線走向霧台鄉,沿途聖誕紅及山櫻花引導著旅客走進全台魯凱文化基地、「雲豹之鄉」,差點在莫拉克後就崩離的魯凱文化在陳美惠團隊協助下,正展現原鄉在地創生產業能量。霧台鄉是台灣魯凱族人口最多的原住民鄉,平均海拔 1000 公尺以上,森林覆蓋面積達將近 98 %,莫拉克風災後, 8 個部落只剩 4 個部落留在山上,其他遷居平地永久屋,魯凱文化面臨崩離危機。

海拔 1200 公尺的阿禮村,這個全屏東最高、位於魯凱族聖山霧頭山的西北側的部落,終年雲霧繚繞,生態資源豐富,保存完整的古魯凱文化,有著自己部落的古謠和頭目屋,莫拉克前一年由陳美惠協助包泰德、古秀慧夫妻經營石板屋民宿利用部落資源發展生態旅遊。

古秀慧說,莫拉克後,阿禮交通中斷 3 年,車子無法抵達,只能徒步、爬山,因為他們所住的上部落在盤岩上,風災中沒有損壞,夫妻倆想留在出生、生長的地方,於是請求陳美惠的協助,整個阿禮部落包括包泰德夫妻就只有 4 戶人家沒有遷居永久屋。

陳美惠利用災後重建林務局林下經濟計畫及自己的生態旅遊及環境監測研究經費,讓包泰德夫妻有經濟來源,在原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下,逐步重建部落。

陳美惠表示,莫拉克對霧台鄉魯凱族文化衝擊很大,災後山林可以恢復,但人只要離開土地,文化很快就會消失,當時輿論多數的聲音都是遷到山下安全的永久屋,她只能利用有限經費,協助想留在山上的族人繼續留在原鄉。

莫拉克後由於土石鬆軟,山上聯外道路建後遇到風雨又被摧損,陳美惠意識到在極端氣候下,唯有在部落發展在地產業,一旦路封,部落人才能自給自足,同時,要發展在地原生農產,才可以協助部落族人以原鄉特有產業與平地大面積栽培競爭,讓部落在災後有更高度的韌性。

陳美惠帶領屏科大森林系研究生和助理組成「社區林業研究室」,與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協合作,在霧台鄉推動新型林下經濟,除了協助阿禮發展生態旅遊外,也進而協助大武部落,拓展強化在地原生有機小米、紅藜、芋頭、樹豆、台灣前胡(中藥)等的種植,並種植紅藜桿香菇,引進中興大學保種的土雞,輔導居民養殖品牌「大武森雞」,進而利用這些在地產業發展生態旅遊。

「社區林業研究室」陪伴部落發展在地產業,並協助鑑定品種,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表示,近幾年在地產業的復耕以及發展生態旅遊,讓原本都是老人的部落,已開始有年輕人放棄平地的工作回鄉,雖然回流只有 2 、 3 人,已經是很不容易。

陳美惠陸續為霧台凋零部落尋找生機,在阿禮發掘在地原生種金線蓮、山當歸、葳蕤(玉竹)等,去年陳美惠以研究計畫帶領包泰德、古秀慧夫婦試種,陳美惠表示,這些山上的原生中草藥都有送實驗鑑定,成份、功效與平地種植不完全相同,可以成為在地產業品牌亮點。

近 2 年回到阿禮部落的 28 歲唐佳豐表示,他為了要完成外公回到部落的遺願放棄平地工作,這幾年陳美惠輔導包泰德夫婦在部落打造的產業根基,讓他回部落有生存機會。

發現蜜蜂在全世界已逐漸減少的危機,陳美惠 2 年前在屏科大森林系成立森林養蜂小組,培養森林系學生的養蜂技術,除了為學生找出路外,她也將蜂箱放到阿禮村由包泰德夫婦試養,她表示,未來希望逐漸拓展到其他部落,讓原鄉有自己的蜂蜜品牌產出。

除了阿禮和大武外,陳美惠最近也企圖搶救在齊柏林鏡頭下,部落嚴重崩落、全部落已遷至永久屋的吉露,希望輔導回山上耕作的年輕族人種植原生中藥,進而重振部落。

陳美惠表示,她最大的成就感是古老部落沒有在地圖上消失,霧台鄉擁有珍貴山林資源,並保有傳統的魯凱族文化祭儀與地方知識,生態和人文體系一旦被破壞,很難再造,透過生態旅遊與地產地銷,林下經濟 1 、 2 級生產以生態旅遊服務的 3 級產業串聯,可成為霧台鄉發展的 6 級產業目標。

霧台鄉長杜正吉表示,在不破壞原有生態下,陳美惠團隊協助霧台鄉發展原生中藥,不但讓部落的人發現自己原有的資源可以成為產業,且生態旅遊培養在地導覽人才,形成一個在地產業區塊鏈,讓部落的人重新盤點自己的財產,重新看見自己的能量。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