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綠能補給專欄》綠能假新聞第二話:離岸風電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攏係假?

圖片來源:中央社

每當政府要發展一個新產業的時候,會端出的牛肉不外乎就是會吸引多少投資額、有多少產值、可以貢獻多少 GDP、以及能創造多少個就業機會,離岸風電也不例外。而最近大家在吵,到底政府說的 2 萬個就業機會是真是假,筆者嘗試著以其他國家的評估和統計結果,來討論這個議題。

國際評估:離岸風電產業就業人次 7-25 人/MW

根據國際經濟發展委員會(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2013 年的整理,歐洲與美國對離岸風電產業創造就業人次的預估不一,可能依國家或地區的條件不同而變化,平均下來每 MW 的就業人數從 7-25 人不等。

資料來源:CREATING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Offshore Wind Energy Industry, IEDC(2013)

而這份整理也指出,在歐美最廣為引用的基礎是 2009 年歐洲風能協會(Europe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的研究。根據歐洲風能協會在 2009 年的報告,風電(未區分陸域或離岸,但離岸風電的就業可能會稍高)設置,每 MW 可創造 15.1 個工作機會,分別是風機製造(直接 7.5/間接 5)、安裝(1.2)、其他(1.3)等,以及後續還有因應風場運維產生的就業機會,累計到 2007 年歐洲在風電產業的就業人數已超過 15 萬人。這不只包含「直接」貢獻就機會的風場開發及建造工程、供應鏈製造業,還涵蓋顧問、研究機構、大專院校、金融服務等「間接」的就業。

政府喊出 20,000 個就業機會,以數字來看約是 3.6 人/MW,相較上述預估或統計數字,還算是穩健保守。

資料來源:Wind at Work, EWEA(2009)

2 萬個工作機會?重點是本土產業的建立

風電產業的就業主要貢獻在哪一塊呢?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的同一份報告,風電產業的就業人數中,製造業共佔了將近 60%(風機製造 37% + 零組件製造 22%),由此可知,是製造業佔了大宗。蓋風場不只是把風機架起來、海纜牽上岸來賣電而已,背後還會牽涉到一連串的製造產業。

資料來源:Source: Wind at Work, EWEA(2009)

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除了乾淨的能源,要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的方式,就是建立本地製造產業。台灣的遴選風場需承諾經濟部工業局的「產業關聯方案」,也就是俗稱的國產化責任,正是朝「把製造業留在台灣」的方向努力,透過在地化的方式,來創造就業機會。

2025 年 5.5GW 的目標,重點不是是否確實創造了 2 萬個就業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重要的是能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產業。

歐洲國家案例:本土製造業確實影響就業人數

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情況。根據英國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 2018 年的報告,在英國的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

乍聽之下台灣的 5.5GW 所創造就業人數跟英國的 6.8GW 帶來的效益相當,這是因為,兩國產業在地化要求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英國產業「自製率」(UK Content )定義是:「風場擁有者與英國境內供應商(可為外商)所訂立合約的相關支出占比」。英國對於風場自製率要求較寬鬆,2017 年計算的結果大約是 32%,歐洲風電產業有許多製造業的工廠、工作機會都在丹麥、德國。若看看德國的數字,德國在 2017 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有 5.2GW,就業人數就有 27,100 人,其中不少便是得利於製造業。丹麥是個人口約只有 570 萬的小國,不過目前共有 33,000 人服務於風電產業(未區分陸域 + 離岸),佔私部門工作人口的 2.3%,而風能產業出口值佔總出口的 3.9%。丹麥小國可以在歐洲風電產業撐起一片天,成為傲視全球的風電大國,便是製造業立大功。

圖片來源:作者整理

提升工作數量之外 質量也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產業帶來的好處,除了就業上的「數量」提升之外,「質量」的改變,是從數字上不容易看到的。

台灣在一些各種製造業上原本就有一定投入,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這其中部分行業可能在原本的基礎上生產新產品,像是電力設備、風機零組件等, 或是傳統產業(鋼鐵、港灣、金屬、材料等)的轉型,所。像是中鋼成立了興達海基,來生產架設風機的水下基礎。過去台灣有港灣工程,未來可以進一步朝海事工程發展,還有金融、顧問、法律行業的觸角延伸更廣。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許多產業的發展都已出現瓶頸,離岸風電也提供既有產業更多創新的發展路徑,把既有的生產線、人力以及資金投入到離岸風電,也許因為這樣,實質新增就業人數沒有預期得多,但對於降低失業率,還是有很大的貢獻。

亞太尚未形成成熟的離岸風電聚落,2025 年前,可能還是有許多產品需依賴國外進口,但是要改變未來,現在必須要開始。若希望 5.5GW 的離岸風電可以帶來更大的產業效益,除了在既有產業基礎上透過技術合作、來台設廠帶來轉型、升級之外,更重要的是台灣要取得在亞洲發展風電的先機,爭取關鍵製造業進駐台灣的機會。若台灣成功的打下風電產業基礎,除了國內的風場,未來更可進一步爭取其他國家的訂單,這才是發展本土產業、兩萬個工作機會的重點所在。

參考資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