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水瓶子專欄》建成圓環滄桑史——從埤塘…戰爭蓄水池到玻璃建築

高等學校學生在圓環小吃攤留影。 圖片來源:archives.lib.ntnu.edu.tw

建成圓環,位於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上下班時間車水馬龍,在我兒時記憶(1970 年代),是便宜又好吃的小吃攤聚集處,雖然進入圓環要穿越眾多的車輛,但可以在眾多攤子中選擇想要吃的小吃,老闆又會記得位置送到客人的座位上,比目前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的服務還要周到。

從清代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說起,台灣的第二條鐵路,從大稻埕車站開出的火車,先往東離開人居住的街市之後再往北,鐵道的路線也選擇在雙連埤的西側,不需要填平埤塘,也不需要建橋。往北到了今日民權西路附近在往西渡過淡水河,經過三重新莊到達新竹,這條鐵道繞了一大圈不敷效益,在日本統治時代馬上被拆除,後來的縱貫線淡水支線位於雙連埤東側,與目前淡水象山線的路線相同。

1895 年,圓環位於雙連埤與鐵道西側不遠處。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需要土地興建房舍,鼓勵在地人將埤塘填平,整治水圳道,觀察 1903 年的地圖,圓環與周邊的道路尚未規劃,這邊還是一個小埤塘。

1903 年圓環還未形成,原本是一個蓄水的埤塘。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當年的都市計劃,學習歐洲的都市計畫,除了棋盤式的道路規劃,將舊有的街道拉直之外,圓環的設置,可以將馬路輻射出去,當年車輛不多,不需要設置紅綠燈,在圓環周邊設置公園、雕像等公共設施,兼具防災功能。

圓環在設置之初,周邊只有四條馬路,往東往南的道路都尚未規劃,圓環種植了七里香、榕樹,稱為「園公園」。圓環周邊有不少旅店,有別於台北城中的旅店,這邊的價格便宜,而圓環旁的高義閣,與附近的蓬萊閣,都是台灣仕紳經常光顧之處。

1910 年圓環周邊道路只有四條,往東仍是一片水田。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1928 年圓環周邊職業明細圖,圓環旁的高義閣、蓬萊閣是仕紳必訪之處。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從天水路往圓公園方向拍攝,正前方是高義閣。
圖片來源:看見李火增
堀込憲二所寫圓環發展歷史。
圖片來源:台北文獻 1994 年 12 月發行

據說,有人來此販賣水果,因為生意很好,而後形成攤販聚集,警察一直取締成效不彰,於是只好開放,原本只有夜間營業,並規定要維持整潔。美食小吃因此成為圓環的特色,高等學校的學生在此留下了照片,還註記到圓環來一定要到營養補給所,照片中可明顯的看到「排骨湯」,攤子上堆滿了台灣小吃。

高等學校學生在圓環小吃攤留影。
圖片來源:archives.lib.ntnu.edu.tw

1935 年,在台灣博覽會舉辦前發生大地震,圓環成為避難場所,不久之後周邊道路兩側,開始出現兩層樓的建築。

太平洋戰爭期間,燈火管制,禁止攤販營業,1943 年,興建蓄水池,當時東京都受到美軍汽油彈轟炸,木造房舍燃燒殆盡,總督府在台北也執行了疏開的政策,包括把人民遷到鄉下,將房舍拆除建立防火巷,在鐵道旁清理出空地,作為防災救災之用等等。

1945 年航照圖,當時圓環蓄水池,紅色處為戰時疏開政策,將周邊房子拆除作為防火巷。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戰後,周邊的攤商再度聚集,甚至超出了圓環,周邊的道路都是攤販,並且沿著疏開的空地形成違章店面,1954 年,將泥濘空地舖上水泥,搭建成固定的攤棚,每個攤子寬度大概是七尺,東側販賣雜貨衣物深約六尺,西側是小吃攤深十尺以上,這個重慶北路上的露店,稱為「長環」,並與圓環內的攤商連成一氣。1961 年,政府將部分攤販遷至中華商場三樓,1973 年,將重慶北路的露店遷移到新興市場等地,圓環周邊的重慶北路才得已整理拓寬。

1956 年航照圖,清楚可見小吃攤販,並有鐵皮屋頂。
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1980 年代,圓環小吃攤面貌。
圖片來源:龍緣號提供

圓環仍是小吃攤聚集之處,但因 1993 年、1999 年圓環兩度大火,導致圓環荒廢有近十年之久,馬英九市長在任期間,由李祖原建築師規劃了玻璃帷幕的建築,想要振興當日風華,施工期間挖到了日本時代的防火蓄水池,在 2003 年指定為古蹟。興建好的建築因為設計不良,裡面非常炎熱,進駐的攤商意願不高,於是 2006 年熄燈。

圓環在不同時代呈現多樣面貌。
圖片來源:探索人文地理雜誌 2007 年 1 月號

郝龍斌市長,將圓環委外經營,餐廳、咖啡館,還有人妖秀等表演,生意都沒有起色,圓環玻璃屋多次荒廢。柯文哲市長在 2016 年拆除,如今圓環恢復為公園,並保留了蓄水池。如今,還有一面碎裂的玻璃陳列在此,因為這十幾年圓環玻璃屋爭議不斷,聽說有人試射子彈(或BB彈?)導致玻璃碎裂,我想當成一個教訓最為恰當,耗費兩億的公共建築,多年荒廢終於終結。

圓環玻璃屋期間,市政府活化多次失敗,已經失去作為防火蓄水池與台灣小吃之意義。
圖片來源:水瓶子 2006 年拍攝
拆除玻璃圓環建築的碎玻璃,紀錄了閒置期間不知原因開槍擊碎的過往。
圖片來源:水瓶子 2017 年拍攝
目前公園保留了蓄水池。
圖片來源:水瓶子 2017 年拍攝

參考資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