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林宜敬專欄》我不需要米其林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
1990 年代初期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從台灣搭飛機到美國,在航空公司的雜誌上看到一篇法國美食家用英文寫的美食評論。

他說他到圓山大飯店吃飯,點了一道醋溜黃魚之類的菜,他說魚非常好吃,但是魚的上面有一些油,那些油跟水沒有充分的混合,顯然廚師非常的粗心,沒有事先將油跟水用攪拌器攪拌過,所以那是一個失敗的料理。

我看了一直笑,因為我知道,魚上面的那些油是淋上去的,那道菜本來就是那樣做。法國人自己不懂,以為是廚師粗心不懂。

圓山大飯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二、

我在美國布朗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每天在學校的大食堂吃午飯跟晚飯。而我不是一個挑食的人,西方食物都吃得相當習慣。

但是我最怕的就是每兩、三個禮拜一次的「中華料理之夜」,因為學校的那些美國廚師燒出來的中華料理實在不三不四,尤其是那個酸辣湯,裡面糊糊的,我研究了老半天,才知道那是蛋汁。

煮酸辣湯的時候,應該要先等到湯滾了,才把蛋汁倒進去,這樣才會形成漂亮的蛋花,這點粗淺的道理,連我這種三流的台灣廚師都懂。但是學校的美國廚師們不懂,沒等到湯滾就把蛋汁倒進去了。「蛋、水充分混合」之後,還真是挺噁心的。

三、

布朗大學距離波士頓不遠,我有時候會跟其他的台灣留學生開車去波士頓的中國城吃飯。

中國城的中國料理餐廳很多,有些大排長龍,有些人不多。學長、學姐們告訴我,那些有一大堆美國人在外面排隊的餐廳,東西往往不好吃。我們華人自己知道那幾家比較好吃,而且通常不用排隊。

但是一、兩年之後,我們常去的那家餐廳也變得大排長龍。我們懶得排隊,就換到其他我們覺得好吃又不用排隊的餐廳。

但是又過了一兩年,我們新選的餐廳也變得大排長龍,而早幾年有很多人排隊的餐廳,卻變得門可羅雀。

於是我理解到,美國人到中國城吃飯,通常不知道哪一家比較好吃。於是沒有經驗的,就選人最多的那一家去排隊;而比較有經驗的,就選那些裡面有最多華人用餐的餐廳。

所以我們這些華人到哪裡,西方人的人潮就會跟到哪裡。

美國波士頓中國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四、

布朗大學的附近有一家中餐館,老闆姓陳,我跟我姐姐一家人經常在周末到那邊用餐,跟陳老闆混的挺熟的。

陳老闆很好心,總是安排我們坐在靠馬路的大窗子旁邊,讓我們一邊用餐、一邊能看到外面的風景。

幾年之後,有一天我福至心靈,突然問陳老闆:

「你每次都安排我們坐在窗子旁邊,是不是故意要讓外面的人看到,這邊有一些東方面孔的人在用餐?」

陳老闆聽了一直笑,他說:「當然是這樣。你怎麼現在才想到?」

五、

Bob Dylan 有一首名曲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裡面有一句名言:

你不需要氣象人員告訴你風往那邊吹。

You don’t need a weather 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意思是說,在外面街上混的,不需要一些坐辦公室的來跟我說外面的狀況。

同樣的,身為一個在台北街頭混的台灣人,我也不需要一些法國人來跟我說,哪些台北的餐廳比較好吃?

喔,對了!其實我也不需要 Bob Dylan 來告訴我這些粗淺的道理。

參考連結: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